-
多地披露已注销企业欠税追缴案件,股东连带责任需关注
编者按:随着“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入推进,企业注销登记程序不断优化,退出市场更加高效便捷。但在实践中,不乏存在部分企业通过虚假填报材料、注销登记等方式逃避纳税义务,近期国家税务总局即首次披露了两起“逃逸式注销”案例。此外,注销过程中产生的清算所得也容易被忽视,非交易过户未完税被稽查补税的案件屡见不鲜。本文通过案例解析企业注销需关注的纳税义务,并进一步探讨已注销企业欠税的追缴问题,供读者参考。2083人浏览
-
金融行业虚开、偷税风险多发,应如何有效应对?
编者按:金融行业税务违法问题大多表现为虚开和偷税两种,通过观察案例,发现金融企业虚开发票或者偷税涉案金额较大,涉及到信托、基金、融资租赁等多种金融细分行业。基于此,本文拟结合金融企业的具体税务案例,对金融企业税务违法成因进行分析,并对产生的税务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提出相应的化解策略。1801人浏览
-
无船承运业务屡涉虚开,新型模式合法性边界何在?
编者按:无船承运人是指在没有自己的运输船舶的情况下,接受货主的货物并以其自身名义与船公司签订运输合同,然后向货主签发提单或其他运输单证的承运人。无船承运人起源于国际海运,后发展至国内水路运输。2019年2月27日之后,无船承运业务取消行政审批改为备案,进一步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但是,相比较于网络货运的发展,无船承运相对滞后,规则体系并不完善,尤其税务层面缺乏明确指导,导致部分无船承运业务面临质疑,屡涉虚开风险。本文将对此进行简要分析。1815人浏览
-
取得发票被认定异常,三个应对要点需把握
编者按:增值税以商品生产流通中各个环节的新增价值为征税基础,购买方基于含税购入价取得抵扣权益并依法抵扣发票上注明的税额,该征税机制在实现各环节税款征收的同时也避免了重复征税。在目前的征管实践中,“凭票抵扣”是实现增值税征纳的核心,为打击“假企业”骗领增值税专用发票、实施违法虚开行为后快速走逃等扰乱税收征管秩序的行为,《关于异常增值税扣税凭证管理等有关事项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9年第38号)等政策规定了多种异常增值税扣税凭证(以下简称异常扣税凭证)情形,明确受票方取得的发票被认定异常的,需先作增值税进项转出,并规定了核实的程序。异常扣税凭证制度通过对受票企业发票抵扣的监管,避免了因上游企业异常导致国家税款损失进一步扩大的风险。在异常扣税凭证制度实施的过程中,关于认定情形、认定后果等在实践中存在诸多争议,本文就常见问题予以解析,供读者参考。2128人浏览
-
善意取得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是否还有适用的空间?
2025年8月,抚顺中院就集装袋厂是否构成善意取得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一案作出裁判。该判决引发不少税务人士对善意取得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思考。本文拟结合该判决,探求善意取得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历史渊源,并认为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应当对善意取得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构成要件进行修正,供读者参考。1809人浏览
-
首次涉税信息报送即将开始,平台、从业者影响有几何?
6月20日,《互联网平台企业涉税信息报送规定》(国令第810号)正式发布,规定10月1日至31日首次集中报送平台内经营者和从业人员身份信息、收入信息,该规定对互联网平台及其经营者、从业人员均将产生深远影响。紧随其后,6月26日,国家税务总局又相继出台《关于互联网平台企业报送涉税信息有关事项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25年第15号,以下简称“15号公告”)与《关于互联网平台企业为平台内从业人员办理扣缴申报、代办申报若干事项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25年第16号,以下简称“16号公告”)。本文将结合上述新规的具体内容,系统分析其对平台企业及相关从业人员所带来的影响。3764人浏览
-
以案解析虚开专票罪、非法出售专票罪、逃税罪的关系
两高涉税司法解释施行后,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非法出售增值税专用发票罪与逃税罪的适用边界始终存在争议,实务定性易陷入混乱。厘清罪名适用的关键,在于判断行为人实际利用的是发票的何种功能。依据两高司法解释精神,仅当利用发票的增值税抵扣功能时,才可能适用虚开专票罪,若利用的是发票的其他记载功能,则不构成该罪。本文以石化企业倒卖成品油库存数据逃税案为引,从立法本意、法益保护、构成要件等角度,分析三罪的差异与适用规则,以期为涉税刑事辩护提供有益参考。2027人浏览
-
多起骗享税费优惠案件涉刑,企业适用优惠政策应严守合规边界
税费优惠政策对于鼓励企业创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释放经济发展活力具有重要作用。不管是税率式优惠还是税基式、税额式优惠,均有严格的适用范围及条件。当前实践中,部分企业通过虚构业务、拆分收入、虚假填报资料等等手段骗享税收优惠,引致偷税、虚开的风险。在税收征管中,近年来多地税务机关严查骗享税费优惠的违法行为,国家税务总局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全国税务部门累计查处骗取和违规享受税费优惠案件2.18万起,查补税款269亿元。本文以国家税务总局披露的案例为切入点,分析当前征管态势下企业适用税费优惠政策应关注的合规要点。1871人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