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境电商被美税务部门追征237万美元,如何做好境内外税务合规?
随着贸易全球化的发展,跨境电商迎来了蓬勃发展。据经济日报报道,2024年上半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1.22万亿元,同比增长10.5%,高于同期我国外贸整体增速4.4个百分点;2023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较2018年增长了1.2倍。作为出口新业态之一,跨境电商的发展离不开税收政策的支持,但也面临着诸多税务风险,既要做好出口业务的各税种合规,又要面临不同的税务管辖区域的法律监管,如果未能充分做好合规建设,容易受到税务处理、处罚,轻则面临经济损失,重则存在刑事风险。本文结合近期跨境电商的案例,盘点分析常见税务风险,提出税务合规意见,以飨读者。3981人浏览
-
仅有“低值高报”不必然等于骗税,实案解析骗取出口退税罪核心要件
2024年3月,“两高”在公布备受瞩目的《关于办理危害税收征管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同时,一同公布了八起典型案例,其中石某某通过低值高报进行骗税的案件对明确出口退税罪与非罪的界定具有示范意义。近期,实践中又爆发了多起低值高报骗税案件。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对石某某骗税案件进行分析,剖析频发的低值高报类骗税案件的核心,并给出低值高报类骗税案件抗辩的思路,以飨读者。4061人浏览
-
农产品屡涉骗取出口退税,出口企业虚开骗税风险不得不防
由于农业生产的分散性,以及农产品收购发票“自开自抵”的特性,实践中填列不合规、恶意虚开的现象屡见不鲜,近年来也爆发了大量涉农产品收购发票的虚开骗税案件。在两高严打严抓涉税类犯罪的背景下,出口企业应如何有效防控涉税风险?本文将以案例为切入点,深入剖入两种常见出口模式及其风险所在,并根据以往办案经验给出有效降低涉税风险的建议。3264人浏览
-
实案解读:假自营真代理业务涉嫌骗税,外贸企业如何化解刑事责任
在全球化贸易的大背景下,中国外贸企业面临着复杂多变的法律环境。随着经济下行,“假自营真代理”作为一项明令禁止的违规行为依然时常发生。该模式不仅触及了出口退税的合规底线,还易引发骗税刑事风险。本文通过对一起最新案例的分析和司法解释的解读,探讨这一模式背后的法律逻辑,并分析涉案外贸企业如何积极运用最新司法解释进行辩护,争取最优结果。3160人浏览
-
“假自营、真代理”被定性骗税处罚,外贸行业三大陷阱需关注!
近日,《中国税务报》刊载了一篇《利剑高擎办铁案,让“假自营、真代理”骗税行为无所遁形》一文。其中,Z公司因实施“假自营、真代理”行为被税务机关及三级司法机关均认定存在主观过错,进而构成骗税。笔者认为,该种观点有不妥之处,基于此,本文从该实践案例入手,对实施“假自营、真代理”是否等于骗税行为?行政处罚层面的骗税主观要件究竟是“明知”还是“主观过错”展开分析,进而警示外贸企业在开展业务中须警惕被动卷入骗税风险,以供读者参考。3057人浏览
-
最高检公安部制定农产品骗税会议纪要,农产品出口企业风险如何管控?
在“两高”发布危害税收征管刑事案件司法解释的发布会上,最高检有关领导提出农产品一直是最高检关注的行业,已会同公安部等联合制发了关于利用农产品出口骗税犯罪案件的会议纪要等。作为“八部门联合打击涉税违法犯罪工作机制”的重要成员,最高检的如此表态表明对农产品的监管会日益加强。各地也陆续爆发了关于农产品虚开骗税的案件。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分析有关农产品出口的风险要点,并提出相关合规建议,以飨读者。3252人浏览
-
福建一公司茶叶出口骗税2600万,农产品为何屡涉骗取出口退税?
在骗取出口退税的案件当中,农产品始终是绕不开、躲不过的一个话题。近期,又爆发了多家出口企业因农产品问题,被定性为骗取出口退税,甚至被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其中,风险始终围绕着农产品收购发票爆发。在实践中,存在一些收购企业没有合规填列发票信息,导致农产品收购发票被认定为虚开,最终牵连至出口企业。为此,本案通过一起骗取出口退税的案件切入,分析农产品屡涉骗税风险的成因及其应对,以飨读者。3684人浏览
-
外汇线索牵出巨额骗税案,七部委常态化打击骗税背景下应做好退税合规
近日,最高检与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惩治涉外汇违法犯罪典型案例。其中,两起案例与通过非法买卖外汇骗取出口退税有关。实践中,办案机关在打击地下钱庄外汇交易中发现骗税线索,进而实现全链条打击犯罪。非法买卖外汇作为骗取出口退税关键环节,为境内外资金循环提供了支持,扰乱了经济秩序,但并不必然推导出提供外汇帮助构成骗税罪。有鉴于此,本文从公布的两起骗税案件出发,分析外汇信息异常为何成为骗税案件爆发的导火索,并针对性提出抗辩要点,供读者参考。3228人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