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地曝光大量骗税案件,外贸企业自查自纠宜提前部署
今年以来外贸回暖,但同时有大批企业因骗取出口退税被列入重大税务违法失信名单,不仅被追缴税款、行政处罚,甚至移送司法机关。某地税务发布通知,要求外贸企业自查自纠,否则发现的骗税线索将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引发地方外贸企业风声鹤唳。有鉴于此,本文将从内外两部分分析骗取出口退税风险的成因并为外贸企业自我检查、自我纠错提供建议,以期化解骗取出口退税行政与刑事风险,助力外贸企业长久发展。3589人浏览
-
多起涉税中介违规筹划遭处罚,规范涉税专业服务刻不容缓
近日,某涉税中介违规筹划,取得巨额服务费未进行纳税申报,被处4倍罚款。相关负责人更因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被处以5倍罚款,责任不可谓不重。涉税中介是指接受委托,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就涉税事项向委托人提供的税务代理等服务的主体,随着该领域各类监管要求和行业规范的出台,该行业从业人员亟需正视其所具有的违规提供税收策划服务、发布虚假宣传及广告信息以及歪曲解读税收政策等问题,规范执业行为,强化税务合规。本文拟通过分析涉税中介常见的违规筹划形式,揭示其中的涉税风险。2274人浏览
-
配制酒和药酒也要按照白酒征税?白酒消费税适用的边界在何处?
出于对国民身体健康的考量,我国对酒类征收消费税,并通过对不同种类的酒适用差异税率进行市场调控。此前部分地区的配制酒消费税征收存在混乱等问题,部分酒厂为了规避消费税,采用变“白酒”为“配制酒”的方式降低税负,造成了市场乱象,为此国家出台多部规定进行整治。但由于各地税务机关对于规定的解释和理解存在一定差异,导致适用上争议不断。本文就配制酒及药酒消费税的主要争议焦点,系统阐释我国配制酒及药酒消费税适用规定,以飨读者。3679人浏览
-
多地默认核定征收,再生资源企业所得税何去何从?
难以从上游散户处取得发票是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的一大税收困境,《关于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政策的公告》(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2021年第40号,以下简称“40号文”)规定了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可以选择适用简易计税方法依照3%征收率计算缴纳增值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其无法取得专票抵扣进项税的问题,但40号文未规定企业所得税成本凭证问题,再生资源回收企业难以取得发票作为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凭证的问题依然存在。近来,部分地区探索以核定的方式来征收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作为查账征收的补充手段,需符合规定的情形才可以适用,近期多地均按统一的应税所得率核定征收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企业所得税,这种做法是否合法合理、能否有效解决再生资回收企业的税收困境?本文将进行探讨。3635人浏览
-
通过“票货分离”方式对外开票,介绍人被判非法购买
随着成品油行业监管趋于数字化、智能化,通过将不带票购销或进项票富余的加油站等零售主体纳入交易链条,成品油交易衍生出多种新形式。本文拟结合一起受票企业“票货分离”取得发票抵扣进项,介绍人被定性非法购买的案件,剖析虚开与非法购买的界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该案中受票企业与实际购油主体的涉税风险。3148人浏览
-
下游企业证实真实交易,上游税局撤回《已证实虚开通知单》
近日,一则《已证实虚开通知单》被撤回的案例引发了广泛热议,已证单在发票违法案件中起到重要作用,保障了国家税收债权的实现,但其带来的风险转嫁及双重征税等问题也使其备受质疑。实践中,已证单的适用愈加普遍,如何应对已证单的税收风险就成了企业不得不研究的议题。本文从已证单撤回案切入,对已证单的法律后果及可诉性进行阐述,并提供三条应对已证单税收风险的具体措施。3890人浏览
-
原油票变名运输票虚开上亿,购销链条各交易主体涉税风险全解
近日,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公安局刑事侦查大队成功破获一起公安部督办的特大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案,涉案企业通过虚构交易,将原料油、粗白油等化工原料进项票,变名为运输票后向外虚开,涉案金额1.13亿元(2023年第11号公告出台前)。本文拟结合油票变名运输票的不同模式,解析不同购销模式中各交易主体的涉税风险,并按照案件查处的侧重点提出企业的抗辩与合规要点。3150人浏览
-
最高法回复厘清灵活用工法律关系,平台合规发展须防范税务风险
灵活用工平台在实践发展中始终伴随着各类涉税风险,或多或少阻碍了平台的健康发展。具言之,风险可以分为三类:虚开风险;帮助偷税风险;未依法代扣代缴风险。近期,最高人民法院就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协委员提出《关于进一步完善新就业形态法治建设的提案》作出答复。答复提出了“从属性+要素式”的参考标准,为区分劳务报酬与经营所得提供了参考。此外,本文结合目前观察到的平台虚开案件进行分析,以期为灵工平台的税务合规提供方向,助力新就业形态健康发展。3375人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