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案分析如实代开的虚开认定标准,解读代开行为中的风险与对策
随着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的复函、指导性案例的明确,挂靠、如实代开行为因没有造成税款损失而不在被认定为虚开犯罪行为。但是,实践中对于“如实代开”行为的认定,口径依然较窄。面对被告人及其辩护人提出的属于“如实代开”的主张,司法机关是如何认定实际的交易模式、以何种理由予以否认、有无辩护空间,值得研究。2206人浏览
-
虚开发票支付工资获刑,薪酬税筹划的三大涉税风险
很多企业尤其是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在发放工资时,要求员工提供不低于工资数额的发票,一方面是出于帮助员工规避个人所得税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虚增企业成本,增加税前扣除。近期,某企业因接受虚开发票列支工资获判,法院认定企业构成虚开发票罪,判处主要责任人有期徒刑2年6个月。事实上,发票换工资已经成为规避薪酬税的公开秘密,其特点在于本身不合法、合规,完全押宝在税务机关的稽查力度,隐藏着严重的行政、刑事风险。2391人浏览
-
青海上海等地平台经济频繁暴雷,财税企服平台如何隔离虚开刑责
疫情推动了数字经济的发展,互联网财税、灵活用工、网络货运、云众包等新型业态更是乘着国家利好政策的东风而迅速发展。但是,资本无序扩张埋下隐患,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合规仍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尤其税务合规方面应引起重视。而在这个由无序到规范的过程中,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了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的外衣从事违法犯罪行为而对整个行业带来了负面影响,一些平台在经营过程中的不合规行为也逐步曝光。本文将以近期案例为切入,分析数字经济、平台经济下税务风险的防范与化解,以飨读者。2008人浏览
-
违规“筹划”取得发票被定虚开,企业缺少进项应如何应对?
因为虚开增值税发票案件大多伴随着资金回流的现象,所以税务机关在处理该类案件时,对资金流转特别关注,但是,只要有资金回流表象行为就一定属于虚开吗?如果企业确实难以取得进项发票,企业该如何应对?在税务机关严厉打击虚开案件的情势下,企业又该如何开展风险防范呢?2092人浏览
-
公司以无形资产作价投资入股增值税的征与不征
公司以无形资产作价投资入股增值税的征与不征3699人浏览
-
公诉机关指控企业逃税超三千万,法院判决无罪
我国《刑法》第二百零一条对逃税罪规定了阻却事由条款,即经税务机关依法下达追缴通知后,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纳金,已受行政处罚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对于个案如何适用逃税阻却条款还存在一定争议,本文拟通过一则典型案例分析逃税罪阻却条款的适用问题。2215人浏览
-
钢铁行业税负重、利润低,行业运行面临诸多税务问题
近年来,制造业税负偏重已成为众多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钢铁行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基础产业,也同样面临较高的税负压力。自2019年4月1日起,中央政府开启了减税举措,制造业增值税由16%降至13%。那么当前我国钢铁行业的税负情况如何?钢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哪些涉税问题?本文将对这些问题展开分析。 近年以来,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采取逆周期调控,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政策并不断加大落实力度。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促进消费、减税降费、“补短板”等政策效果逐渐显现,有利于刺激需求、降低成本。钢业行业继续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节能减排,运行总体平稳,但也面临效益明显下滑、税负压力过重和环保压力加大等困难。2312人浏览
-
12例虚开发票案件以非法购买增值税专用发票罪判处缓刑、拘役
实践中,由于大宗商品在交易时,存在进项发票难以取得的情况,为弥补进项缺口,一些企业选择通过代开、购买的方式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由此爆发了大量刑事案件。笔者通过检索这类涉税案件,发现此类案件在业务模式、涉案行为等诸多方面存在相似之处,但最终法院判决却出现“同案不同判”的情况,其中大部分判决认为构成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还有一部分判决认为构成非法购买增值税专用发票罪,而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的量刑最高为无期徒刑,非法购买增值税专用发票罪的量刑最高为五年有期徒刑,两者具有很大差异,笔者通过检索公开案例,梳理法院裁判观点,并结合实务中存在的客观问题,以期给予企业一定参考建议,以飨读者。2034人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