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前沿观点 > 观点详情

国务院、税务总局2024首场联合新闻发布会披露打击涉税违法犯罪工作四大重磅信息

2024年1月20日 10:09
2020人浏览

      编者按:2024年1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在北京举行税收服务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饶立新及相关司领导出席。在发布会上,税务总局披露了2023年度打击涉税违法工作的总体成果,首次公开了全国八部门打击涉税违法犯罪工作常态化机制。笔者结合发布会公开的2023年度打击涉税违法犯罪工作四大重磅信息,分析揭示重点行业领域2024年的涉税风险变化和挑战。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谢应君主持会议)

重磅信息一

全国七部门打击涉税违法犯罪常态化工作机制已扩充至八部门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正式加入工作机制

      在2024年1月18日的税收服务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税务总局新闻发言人、办公厅主任黄运在回答封面新闻记者的提问时介绍到,今年在打击涉税违法方面,“深化拓展多部门联合打击工作机制。2023年,最高人民法院和市场监管总局先后加入常态化联合打击涉税违法犯罪工作机制,机制成员单位由六部门拓展至八部门,形成了从行政执法到刑事司法全链条、一体化打击涉税违法犯罪的工作新格局。”

(国家税务总局办公厅主任黄运回答记者提问)

      2021年3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在税务总局、公安部、海关总署、中国人民银行四部门专项打击基础上,邀请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外汇管理局正式加入打击虚开骗税工作机制,拓展为六部门联合打击工作机制。2021年10月,六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做好常态化打击虚开骗税违法犯罪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建立六部门常态化联合打击虚开骗税工作机制,要求各地继续保持打击虚开骗税高压态势,推进对“假企业”“假出口”“假申报”的常态化打击。到2023年7月3日,全国七部门联合打击涉税违法犯罪工作推进会议的召开,把最高人民法院也纳入到常态化打击“三假”的队伍中来。

      笔者分析,市场监管部门在市场主体统一登记注册、反垄断统一执法和管理计量工作等方面具有重要职能,其加入到常态化联合打击涉税违法犯罪工作机制中来,将进一步向税务部门共享市场主体的各类信息,对查处空壳企业虚开、隐匿股权转让收入、恶意逃避税、地方违规税收优惠等涉税违法活动发挥重要作用。

      其一,实践中爆发的虚开案件中有较大比例为空壳公司暴力虚开,而空壳公司的一大特征即为无实缴出资,暴力虚开后走逃失联。市场监管部门公示、共享的企业股东认缴与实缴出资额,将成为税务部门甄别空壳公司、打击虚开违法犯罪提供有力抓手。

      其二,纳税人发生股权转让行为,应当就其转让所得缴纳所得税,并办理股权变更手续。如果市场监管部门提示企业名下存在股权变更的公示信息,税务系统内部却查不到原股东的申报纳税记录的话,极易引起对于原股东不申报纳税甚至是偷税的查处。

      其三,市场监管部门是主管反垄断执法的机构,全面清理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破除地方保护和行政垄断亦是其工作的应有之义。随着各地逐步清理不当干预市场和与税费收入相挂钩的补贴或返还政策,税务部门将更加关注违规适用税收优惠的情形,甚至对已经适用地方“小政策”的纳税人进行追溯调整。

      其四,市场监管部门也是主管全国计量工作的主体,以成品油零售行业为例,在2023年以来的加油站专项检查行动中,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对加油机铅封是否完整、加油枪计量是否准确进行了重点查看,严厉打击加油站擅自改动或拆装加油机、偷换计量装置主板和计量芯片等计量违法行为,这也给税务部门查处通过加油机作弊偷逃税款的行为提供了线索。

重磅信息二

2023年共查处涉税违法纳税人13.5万户

2023年共追回税款1810亿元

2023年共对8228名涉税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

      国家税务总局办公厅主任黄运在回答提问时对2023年税务部门打击涉税违法犯罪的工作成果情况披露了详细的数据:“2023年,税务部门共依法查处涉嫌违法纳税人13.5万户,挽回各类税款损失1810亿元,配合公安部门对8228名犯罪嫌疑人采取了强制措施,539名犯罪嫌疑人投案自首,有力维护了法治公平的经济税收秩序。

      回顾2023年1月31日国家税务总局新闻发布会披露的2022年数据,全国税务稽查部门累计查实7813户涉嫌骗取或违规取得留抵退税企业,共计挽回留抵退税及各类税款损失155亿元。”两个年度的数据对比后可以看到,2023年税务部门挽回的各类税款损失是2022年度的十倍有余,查处涉嫌违法纳税人的数量与2022年相较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可见,2023年税务部门对涉税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空前强化。一方面,税务部门配合公安部门对8228名犯罪嫌疑人采取了强制措施,涉嫌税收违法的纳税人面临的刑事风险有了具象、直观的数据表现,粗略计算,每查处50户纳税人,就有3名犯罪嫌疑人被移送司法追诉,刑事风险的提高需要纳税人加以重视。另一方面,2023年税务部门挽回各类税款损失1810亿元,这既是税务部门追赃挽损、打击涉税违法犯罪行为的勋章,同时也是广大纳税人的警钟。税收来源于纳税人,以此次新闻发布会公布的数据粗略估计来看,平均每户纳税人须承担的税款已逾百万,再加上滞纳金、罚款,纳税人的经济负担将更重。在如此严厉的税收监管环境下,对于求生存、谋发展的民营企业而言更要警惕涉税违法风险,强化税务合规,避免行政、刑事责任的追究。

重磅信息三

这些领域成为涉税刑事追责的重点对象

      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税务总局重点强调了2023年涉税刑事追责的重点对象,一是聚焦假企业虚开发票假出口骗取退税假申报骗取优惠等涉税违法犯罪行为,积极联合相关部门开展精准打击,查处一批违法企业,打掉一批犯罪团伙。2023年,累计查处骗取税费优惠违法案件5042起,检查涉嫌骗取出口退税的出口企业2599户,挽回出口退税损失约166亿元;二是多部门联合部署利剑2023专项行动,通过跨区域、跨部门数据共享、联合研判,精准打掉职业涉税犯罪团伙127个,抓获犯罪嫌疑人1619名。

      2018年8月以来,税务部门始终秉持着对“假企业”“假出口”“假申报”等严重违法行为严查狠打、毫不放松的态度,通过查处一批违法企业,打掉一批犯罪团伙,严惩一批犯罪分子,始终保持对违法者的强大震慑。并且,税务部门聚焦团伙式、跨区域、虚开发票虚增进项骗取留抵退税等违法犯罪行为,加强了联合研判和情报导侦,以零容忍的态度坚决予以打击,形成了打击骗取留抵退税的压倒性态势。在各部门协同联动、智慧化监管的背景下,涉税违法犯罪极易暴露,纳税人必当以诚信经营为立足点,强化税收遵从,避免误入歧途进入刑事侦查视野。

重磅信息四

这些领域成为税务部门的重点监管对象

      在新闻发布会上,税务总局披露,今年税务部门将“加大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整治力度。聚焦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涉税违法风险开展专项整治,集中力量查处一批偷逃税大案要案,特别是常态化加强文娱领域税收监管,组织查处了一些演艺明星和网络主播偷逃税典型案件,有力规范了行业税收秩序,促进了相关行业的健康发展。”

      据笔者统计,2023年以来税务总局官方通报的典型案件中,有9起涉及纳税人违规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抵减等税收优惠政策,8起涉及加油站偷税,8起涉及涉税中介违法行为,7起涉及演艺明星和网络主播偷逃税,并有十余名税务人员因违规适用税收优惠政策受到处分,甚至被追究刑事责任。此外,还有部分案例涉及医药、再生资源、农产品发票等方面。显而易见的是,大宗商品购销、涉税中介、网络文娱以及医药、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和废旧物资收购利用等依然是税务部门重点监管的行业和领域。

(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饶立新回答记者提问)

      此外,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饶立新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税务部门将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部署要求,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持续优化税收征管服务举措,严肃查处违规招商引资中的涉税问题,助力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无独有偶,2024年1月11日召开的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也深入揭示了一些地方招商引资中违规出台“小政策”、形成“税收洼地”等问题,要求严肃查处违规返税乱象,提出有针对性、操作性的建议,开展税收征管审计,盯紧看好宝贵的财政资金。

      此前,财政奖励、税收返还一直是地方招商引资的利器,也是一些纳税人赖以生存的乐土,但近年来这些政策产生了诸多合理性及合法性争议,正在被逐步清理。那么,那些深度依赖财政奖补政策的行业和新兴业态不免会受到影响,企业经营何去何从陷入两难境地。纳税人要继续经营下去,就不得不强化事前合规,在业务开展伊始就主动与税务机关沟通业务合规与否及政策适用等问题。

结语

      结合国新办、国家税务总局联合新闻发布会和2024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2024年度税收征管形势呈现出精准打击、联合打击、深度打击、重点打击涉税违法犯罪活动的明显趋势。高风险行业和领域的相关企业在今年经营过程中要积极关注涉税风险重点和变化,把握征管趋势脉搏动态,积极开展税务健康检查和自查,确保自身业务模式符合税法规定,并通过建立系统完整的税务合规内部管理机制管控好各类涉税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妥善处置风险和解决涉税争议,积极需求税务律师的专业支持,努力实现合规经营和持久健康发展。

(新闻来源:国家税务总局官网,图片来源:国新网)

Copyright@2019 Aequity.ALL rights reserved京CP备17073992号-1

Copyright@2019 Aequity.ALL rights reserved京CP备17073992号-1